TAGBAR
中文(繁體)
時事評論
所有
類別
經濟
房屋土地
交通運輸
政制發展及管治
社會福利
醫療服務
教育
環保及保育
科技及創新
區域合作
國際透視
體育及文化藝術
所有
時間
2025
2024
2023
2022
2021
2020
2019
2018
2017
2016
2015
教育
兩招優化交流團 提升學生研習成效
李婉淇同學
政賢力量青年時事評論員

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共二十大報告中明確指出,要深化愛國主義等核心價值觀宣傳價值,並着力培養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 。而特首李家超早前公布的《施政報告》亦提及將強化以多重進路、互相配合的方式,推動學校在課堂內外推行國民教育,加強學生的國民身份認同和民族自豪感 ,可見國民教育的議題對香港意義深遠。教育局早前已向全港中學發出通告,表示將為高中必修的公民與社會發展科(公社科)提供21條內地考察路線,要求學生在高中三年內最少赴內地考察一次。 教育局局長蔡若蓮在社交平台發文表示,公民科特設內地考察行程,旨在讓學生親身體驗國家歷史文化和最新國情,增廣見聞 。交流團是通過實踐,到內地進行交流及參觀等實踐活動,讓學生建立第一身的體驗和反思,比起只從隻言片語中了解國家更能提升學生的國民身份認同。

以趣味形式 優化交流團行程

前教育局局長楊潤雄認為,學生對內地態度出現問題,質疑青年人或會受網上錯誤資訊影響,以致本身對內地有既定看法。 青少年普遍對於文化活動較有興趣,這應是其中一個有效的突破點。交流團可增加配套行程,分為主線和支線。主線為必須去學習的行程,例如參觀博物館、歷史建築、學校交流等;支線是從學生的興趣入手,當中可以延伸出一些中華傳統技藝的體驗活動,例如邀請傳承人給學生講授一些有關其技藝的知識,並讓學生親身體驗剪紙藝術、刺繡、茶道等。同時亦可透過學生不同的興趣來分組,再邀請相應的導師或者該領域出類拔萃的師傅與學生進行交流活動。讓學生透過交流團認識祖國外,更能夠在自己感興趣的領域進行交流。舉例言之,由香港新一代文化協會舉辦的「清華大學明日領袖培訓計劃」,便曾加入馬連道茶文化體驗和民間藝術欣賞 。值得留意的是,這些文化活動不但能夠讓學生建立更強的文化參與感,更能夠從活動中軟性加入價值觀教育,如該協會舉辦的「香港學生青年考察團」,則於參觀考察安昌古鎮、倉橋直街等江南水鄉景色期間,加入以南湖紅船追溯中國共產黨誕生的歷史元素 ,藉此加強學生對中華民族艱苦奮鬥、中國共產黨領導全國人民自強發展的印象。筆者認為,教育局若能夠優化行程內容,有助學生破除被惡意渲染的錯誤印象,以更開放的態度參與交流。

貫徹科學決策精神總結交流成果

本屆政府強調「以結果為目標」,而《施政報告》當中亦特別加入「指定項目指標」的附件,充分顯示了政府以結果為本之決心。對於交流團而言,政府亦應貫徹KPI精神,制定完善及定期的回饋系統,延伸交流效益。雖然目前而言,內地交流團指引中提及在行程結束後,學生和老師需填寫實名的交流團問卷,讓教育局可以更有效地再完善交流團的行程,然而當中數據如何收集、意見如何跟進,尚未有清晰透明的資料對外公布,學校亦未能針對性優化交流團的相關安排。此外,學生考察報告的成果分析、政府作何跟進同樣資訊有缺,這些因素均影響政府如何進一步優化交流團,使其更貼近老師和學生的期待,必須予以重視。筆者建議政府就「交流團有助提升同學認識祖國的興趣」「交流團有助同學增加對祖國認識」「交流團有助加強同學對國家認同感」等關鍵領域制定KPI,除了對所有交流團的整體成效作檢討外,更應細緻分析各個路線的成效分別,以此作為未來調配資源、優化行程、提升配套活動等相關措施的基礎,發揮科學決策精神提升交流團成效。

本文於2022年11月22日在香港商報上刊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