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GBAR
中文(繁體)
時事評論
所有
類別
經濟
房屋土地
交通運輸
政制發展及管治
社會福利
醫療服務
教育
環保及保育
科技及創新
區域合作
國際透視
體育及文化藝術
所有
時間
2025
2024
2023
2022
2021
2020
2019
2018
2017
2016
2015
經濟
上升的GDP 下降的生活素質
張運强同學
政賢力量青年時事評論員

二十大會議早前圓滿結束,會議報告不但向世界展示國家過去十年的「治國成績表」,更列出未來國家發展的「工作清單」。反觀香港雖在2020年的生產總值為3,430億美元 ,高於同期馬來西亞一整個國家的經濟產出 。然根據統計處最新的《綜合住戶統計調查-按季統計報告》,逾357萬就業人士中收入最低的2.9%人士與收入最高的2.9%,兩者相差高達33倍 。人力資源管理顧問機構ECA International最新發表的「生活費用調查」結果中香港連續3年蟬聯全球之冠 ,同時房屋局最新的推算數宗字指出香港目前共有12.75萬人居住在環境不適切的居所中,如劏房、板間房、閣樓、臨時構築物等 。「治國有常,利民為本」,正值此時香港正好審視過去民生政策,並為未來發展的提出改善措施。

基層勞工無法分享經濟成果

目前香港基層勞工集中在服務行業的低技術工種中,如物業管理、保安及清潔服務、餐飲服務等。 他們經濟地位低下,缺乏生產工具,大部分沒有物業。雖他們用勤勞的雙手去勞動為社會創造價值,但依然長工時、薄待遇、前景亦不安穩。例如《2021年收入及工時-按年統計調查報告》中提及的保安服務從業人員每周工時中位數為54小時, 收入中位數只有1.43萬港元,48.1%人士時薪只有40至50港元 ,只高於同期最低工資2.5至12.5港元不等,可說是「越勞動越少錢」。同時,香港2020年在政策介入前的在職貧困人口高達80.5萬人 ,主要從事非技術性工作或可替換性高的工作所組成,如超市收銀員。基層勞工只能以微薄的薪金去滿足年年增長的開支,部分更只能屈居於劏房之中,可謂「居香港大不易」。

政府須肩負起二次分配責任

香港80-90年代經濟騰飛,各行各業蒸蒸日上,有人歸功於政府的「積極不干預」政策,由市場「做大個蛋糕」。但如今時代已截然不同,香港最近公布的堅尼系數為2016年的0.539 ,貧富懸殊問題嚴重,政府的治理哲學應要盡快改為「如何分配蛋糕」。政府可考慮設立累進物業稅,按照物業持有人的物業數量、物業估值作為稅率的根據,以「能者多付」原則向業主徵收稅款,收集的稅款便用作支持臨時房屋、簡約公屋等項目。同時重啟遺產稅,稅款則用以支持教育福利等開支,幫助基層提升階級流動性,令社會更公平,讓社會大眾均能分享經濟成果。

國際局勢緊張,通漲持續,環球經濟有持續下行趨勢,若香港進入經濟寒冬時期,政府便需要成為社會堅定的火炬。雖今屆政府首份《施政報告》便提及要推行「精準扶貧」,擺脫跨代貧窮,增加階級流動,同時會提高勞工權益 。但最根本的是政府要改變施政理念,將政府有形之手和市場無形之手有機結合,展現良政善治之風,實現香港版的「共同富裕」,讓香港人相信可以靠着自己的雙手,闖出一片新天地。

本文於2022年11月26日在堅料網上刊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