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GBAR
中文(繁體)
時事評論
所有
類別
經濟
房屋土地
交通運輸
政制發展及管治
社會福利
醫療服務
教育
環保及保育
科技及創新
區域合作
國際透視
體育及文化藝術
所有
時間
2025
2024
2023
2022
2021
2020
2019
2018
2017
2016
2015
環保及保育
完善「單車友善」邁向碳中和
胡仕楠同學
政賢力量青年時事評論員

本屆政府首份《施政報告》指出將推動綠色運輸以爭取二○五○年前達致碳中和的目標,如在二○三五年或之前會停止新登記燃油及混合動力私家車,在二○二七年年底前投入約七百輛電動巴士和約三千輛電動的士等,政策主要聚焦在推動電動車普及化的方向上,然電動車並非解決「碳排放」的仙丹。政府交通諮詢委員會早於二○一四年的報告指出,由於道路增長追不上汽車新增數量,估計市區擠塞時平均行車速度會在二○二四年減慢約一成五,將與單車速度平均每小時二十公里相若,但車輛產生的溫室氣體量則會增加超過二成。即使在二○二○年疫情下港鐵客次大跌六億,部分路繁忙時間載客率仍居高不下。

鼓勵市民以單車通勤

反觀同樣面對減碳需要、塞車問題嚴重、公共運輸網絡滿荷的外國大城市,如阿姆斯特丹、哥本哈根、與香港道路繁忙程度相約的美國紐約近年來均積極發展單車網絡,鼓勵市民「綠色出行」。長遠而言,香港需提升潔淨能源使用比率,重整交通網絡,而「單車出行」則是值得政府多加考慮的可行之策。

政府過往雖然曾推行「單車友善」政策,例如在新界發展單車徑網絡,亦擬在灣仔會展至北角城市花園海旁興建單車徑,但推廣方向仍側重於「休閒」、「運動」類型,並沒有鼓勵以單車作為綠色交通的工具。現時市區的道路設計固然未能做到,但政府可善用「北部都會區」作試點,以「單車出行」為城市規劃的重心,主要道路兩側均設計獨立的自行車道,以鼓勵市民在區內多用單車通勤。為了避免單車使用率過多而出現擠塞的問題,政府可參考哥本哈根所推行的「Green Wave」計畫,設置感應器即時蒐集路況與車流量,同時利用信號燈提醒單車騎乘者加減速,讓單車族即使在通勤尖峰時段,亦可減少被紅燈攔下的次數,一路綠燈到達目的地,從而為市民打造快捷、安全的通路。至於市區,雖短期內難以更改城市規劃,但政府可利用原本圍繞市中心的海濱、區內邊陲地帶等現有單車徑,如荃灣、將軍澳、東涌、數碼港,嘗試連接當區不同設施,增加市民與單車的連繫。

單車泊位供不應求

除了面對單車泊位不足不均,違泊問題亦十分嚴重。根據去年的立法會文件,十八區中泊位最多的地區集中在新市鎮,首兩位在元朗和沙田,兩區合共逾二點七萬個,數量已佔全港近半,而觀塘和黃大仙區則完全沒有泊位。不少新界居民雖以單車出行,但多區泊位仍是供不應求,更有部分長期被廢棄單車佔用,致其他使用者難以尋找合適的泊位而違泊。故此,政府在短期內需制定泊泣分配標準,摒棄過往以單車徑數量為決定性指標的情況。筆者建議政府可按當區單車出行的數量、區內可用面積比、出行完結地點等多方面因素分配單車泊位。在中長期而言,政府可參考現時九巴及港鐵的應用程式,讓出行者在規劃路程時輸入起點和終點,在地圖上可顯示路面交通狀況、預計時間、終點附近泊位、接駁公共交通等資訊,為使用者提供一站式的應用程式。

內地杭州及美國紐約的人口密度均為香港一點七倍,透過改善單車設施及網絡,已分別躋身全球的單車友善城市第七位及第六十七位,反觀香港似乎停滯不前,位列八十四位,一直未有視零排放的單車作為綠色交通工具。可幸的是,政府取態日漸改變,例如將軍澳單車館外已開通「單車共用通道」、啟德發展區內的十三公里長單車網絡亦設有行人及單車共融通道,可謂邁向普及「單車出行」的里程碑。筆者希望政府能重新檢視單車友善政策、扭轉過往只為康樂休閒的固有觀念,善用已有資源,如發展局目前正推力發展貫通新界東西、全長約八十二公里的「新界單車徑網絡」的「最後缺環」,讓單車成為綠色交通的重要一員。

本文於2022年11月30日在星島日報上刊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