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GBAR
中文(繁體)
時事評論
所有
類別
經濟
房屋土地
交通運輸
政制發展及管治
社會福利
醫療服務
教育
環保及保育
科技及創新
區域合作
國際透視
體育及文化藝術
所有
時間
2025
2024
2023
2022
2021
2020
2019
2018
2017
2016
2015
經濟
搶人才的關鍵在於減輕居住成本
周志杰同學
政賢力量青年時事評論員

特首李家超上任後首份《施政報告》指出過去兩年本地勞動人口流失約14萬。 而在國家《十四五規劃》當中,香港被賦予「八大中心」的角色,對各行各業的優質勞動力極具需求,因此社會各界都認為政府應積極「搶人才」。

事實上,香港在人才領域上的競爭力一直名列前茅。按照瑞士洛桑國際管理發展學院 (IMD)每年公佈的全球人才競爭力排名(World Talent Ranking),香港從2017至2021年,一直維持全球20名以内、亞洲區域首3名以内的地位,在2021年更獲得全球排名11、區内第1的成績 。然而,香港的人才引進成效並不明顯。根據立法會秘書處的資料,2019年優秀人才入境計劃只有874名人士獲批,並不滿1,000人的名額。而到2021年上述計劃名額增加至4,000人,卻只有2,004人獲批,今年截止6月則只有1,147人獲批,只佔名額28.8%。 由此可理解為外地人才對政府的引才政策反應並不踴躍。其關鍵原因在於居住成本過高。按照IMD的排名,香港在投資與發展人才(Investment & Development)、人才準備度(Readiness)上都均呈進步趨勢,尤其人才準備度都更是全球第一。但香港在吸引與留住人才(Appeal)上則節節下跌,從2017年的第11位下跌至2021年的第26位。在64個納入排名的地區,香港的居住成本吸引力位列第61位,而生活素質則排名第36位。 由此可見,居住成本高是造成吸引力不足的主要因素。

除香港以外,還有許多城市面對居住成本過高而導致人才卻步的問題,其應對手段值得香港參考、學習。上海政府同樣要考慮在高居住成本下協助人才落戶安居的安排。於是,當地的「人才高峰工程」中就提到為人才提供購房資助,亦可選擇人才公寓和租房補貼等相關優惠措施 。政賢力量青年時事評論員早在2021年1月已呼籲政府盡快覓地興建更多人才公寓或人才社區以滿足高端人才的優質居住需求 ,然而政府除於去年8月落成1座只能提供約500個床位的「創新斗室」外,便未有其他消息 。值得注意的是,今年《施政報告》提到將研究在科學園附近建造新一座「創新斗室」、在港深創科園提供住宿空間,以及增加規劃彈性以提供可容納更多創科人才的住宿空間,算是為未來較大規模實施創造了有利環境 。

筆者需要強調,社會固然能期待政府政策的進步,但政府不必然要承擔主導者的角色,社會各界持分者都可以為引進優質人才作出更多貢獻,而政府則可提供支援,成為推動者和促進者。筆者建議,大學或研究機構可以檢討用地的安排,探討在園區範圍內的公共空間建立中小型的人才公寓,若有相關計劃,政府可提供一定比例資助。同時,政府亦可研究為企業提供相關開支的退稅優惠,令企業亦可主動為優質人才提供更充分的住屋津貼,只有多管齊下才能把握時機爭奪人才。

本文於2022年11月30日在堅料網上刊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