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GBAR
中文(繁體)
時事評論
所有
類別
經濟
房屋土地
交通運輸
政制發展及管治
社會福利
醫療服務
教育
環保及保育
科技及創新
區域合作
國際透視
體育及文化藝術
所有
時間
2025
2024
2023
2022
2021
2020
2019
2018
2017
2016
2015
科技及創新
善用本地人才 鞏固創科基礎
胡仕楠同學
政賢力量青年時事評論員

二十大報告明確指出「實施科教興國戰略,強化現代化建設人才支撐」發展方向,而特區政府若要推動創科發展,務必要培養更多創新型人才。可惜的是香港正值人才外流潮,統計處數據指今年第二季本港18至39歲勞動人口為130.19萬人,較2021年同期的139.85萬人下跌9.6萬人。與此同時世界各地均加大力度「搶人才」,如新加坡的「海外網絡和專業簽證」(Overseas Networks & Expertise Pass, 簡稱ONE Pass)和英國的「高潛力個人簽證」(High Potential Individual visa, 簡稱HPI Visa)。面對激烈的「人才爭奪戰」,港府亦推出不同政策與之對抗,然而以「科技人才入境計劃」為例,自2018年6月推出至今年3月,接獲的申請數目僅為726個,可見計劃對外來科技人才的吸引力明顯不足。若港府未能在「留」及「搶」人才搶佔先機,將阻礙香港成為國際創新科技中心。

重點應於善用本地人才

為了鞏固香港人才庫,今年施政報告針對「搶人才」方面提出一系列措施,包括優化「科技人才入境計劃」、延長工作簽證年期、向合資格外來人才退還在港置業額外的印花稅等。政府雖有意解決人才流失問題,但忽略現時外地人對香港營商及創業的信心下降、全球疫情不穩定等因素,阻礙政府吸納人才的成效。香港本來不乏人才,尤其在生物科技等範疇獨佔鰲頭,故政府施政方針更應著重如何善用本地人才。

把握大灣區創科機遇

就業發展空間是人才是否留港的重要考慮因素之一,因此政府可著重於如提供青年人合適發展機會。「十四五規劃」早已明確指出,善用大灣區「9+2」錯位發展的優勢,以構造「香港研、灣區造、全球銷」的格局。故筆者認為政府必須把握整個大灣區發展機會,例如深圳市南山區智園的深港青年創新創業基地、及廣州市南沙區的「創匯谷」,致力協助粵港澳青年落戶發展的創新創業基地。政府亦可考慮對初創、大學科研團隊的成果資助他們在大灣區內商品化、把握中外貿易機遇。國家主席習近平早於2017年的七一講話中,提醒香港若不抓緊國家發展機遇,便會「蘇州過後無艇搭」,特區政府要儘快推出新系列措施,以鼓勵青年人善用國家現有基礎配套,投入科創產業。

擴闊人才類型可能性

除了抓緊機遇,特區政府更可多探討人才類型可能性。香港在藥物學及生命科學、數據工程、材料科學或納米科等範疇比較先進,人才較聚集。但其他範疇發展科技的可能性亦十分大,包括航天、藝術、社會學、心理學等,日本的teamLab便是結合了科技、藝術與展覽等元素,帶來了跨界別的藝術體驗,更帶來了大量旅客和產值。而人才方面香港亦有很大的可塑性,如近期香港新一代文化協會承辦的首屆「全國青少年航天創新大賽」香港區選拔賽,便甄選出11隊中小學生隊伍代表香港參加全國賽,港區首次參賽便喜獲6個一等獎、3個二等獎、2個三等獎之佳績。同時近年不同大專院校均推出「文理學士」課程,例如香港大學的文理學士(金融科技)課程、香港城市大學的文理學士(新媒體)課程等。面對跨學科發展趨勢,政府應鼓勵各大專院校設立更多跨科學科,為香港儲備新一批「能文能理」的人才。

面對香港人才量逐步匱乏,創科發展舉步為艱。特區政府需儘早制定一系列新措施,以鼓勵青年人多前往大灣區發展、儲備新一批的「創新型人才」。筆者冀望「國際創科中心」的目標得以順利推進,貫徹落實國家的科創發展戰略。

本文於2022年12月12日在昭傳媒上刊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