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GBAR
中文(繁體)
時事評論
所有
類別
經濟
房屋土地
交通運輸
政制發展及管治
社會福利
醫療服務
教育
環保及保育
科技及創新
區域合作
國際透視
體育及文化藝術
所有
時間
2025
2024
2023
2022
2021
2020
2019
2018
2017
2016
2015
教育
課程需改革 創科須實踐
張運強同學
政賢力量青年時事評論員

為了完善香港融入國家發展大局,迎合「互聯網+」的國家策略,協同發展機制,中央支持香港建設國際創新科技中心,推動香港「再工業化」,發展高增值的工業。其目的是趕上全球的「工業4.0」高端製造業的新潮流。國家《二十大報告》亦指出,科技是第一生產力,人才是第一資源,創新是第一動力。高質素的勞動人口是香港創科發展中必不可少的重要因素,教育局雖就創新科技教育制定了學習方向和目標,但當中的課程設計、實踐方式等有不少問題,令培養和提昇香港青少年的科技素養效果成疑。

只論成績扼殺創科種子

目前政府對學生於創新科技的培養較傾向以撥款方式支援。例如,在「中學IT創新實驗室」計劃中,從2019年至2022年三個學年間,向每間公帑資助中學提供100萬的資助,以提升校內資訊科技設備和設施。可是,只以硬件升級不能大幅提昇青少年的科技素養,香港學生的個人價值往往取決於學業成績,花費了大量時間去操卷應付考試,欠缺時間和空間去發展個人興趣,更遑論對創新科技產生深入的興趣和理解,結果令學生只「求分」非「求真」。建議政府參考芬蘭的教育制度,循序漸進地進行教育改革,減少考試文化,將學生從日復一日的功課和考試壓迫中解放出來,讓他們重新對學習產生興趣。同時,仿效芬蘭LUMA2020 計劃,啟發和激勵兒童和年輕人大力學習數學、科學和技術,在不同學習階段包括幼兒園、小學、高中、職業學校和社區興趣學校,學習可持續發展(如氣候變化和循環經濟)、數學(如藝術、經濟學和統計學)和技術(如移動設備、人工智能、機器人技術)等不同範疇的最新知識,才能讓學生和青少年有足夠的平台和氛圍持續學習。

參觀講座不是真正實踐

其次,「中學IT創新實驗室」計劃內容包括舉辦人工智能課程和流動應用程式編程班,以及參加機械人競賽等,近日舉辦的創科博覽則推動針對香港青年的創科交流教育活動,帶動青年到內地參觀,但作用遠遠不夠。例如,「中學資訊科技增潤計劃」中參與計劃的學校帶領學生參觀了商湯科技,了解人工智能技術和產業的歷史,亦有學生參觀了深圳華為基地,聽取有關雲計算和大數據的分享會。但是科技素養的培養不是一蹴而就,聽了幾個分享會便能掌握現今科技歷史,或是參加了編程班,便懂得理解和實踐尖端科技去改善生活和解決問題。講座參觀和編程班只是培養創科興趣的誘發點,要有長遠而持久的發展,必須有更多「動手做」的機會。參考美國國家科學基金成立了一個為期3年名為「STEM-Inc」的計劃,讓初中生到現實生活中的科技創新企業進行實習和交流,從而透過長期實習的機會幫助青少年構建科學精神和科學思維,讓創新科技成為生活的一部分。建議政府增撥資源,為大灣區大學、創科企業、具經驗的民間團體牽線,設立更多針對學生實習和交流計劃。同時,亦要加強學校師資的培訓和支援,幫助他們掌握各種日新月異的科技和技能,只有軟硬件都能全方位提昇,讓學生在日常學習亦能得到支持和啟發,香港才可以真正培養具創科能力和視野的人才。

本文於2022年12月16日在思考香港上刊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