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GBAR
中文(繁體)
時事評論
所有
類別
經濟
房屋土地
交通運輸
政制發展及管治
社會福利
醫療服務
教育
環保及保育
科技及創新
區域合作
國際透視
體育及文化藝術
所有
時間
2025
2024
2023
2022
2021
2020
2019
2018
2017
2016
2015
經濟
優化研究人才庫 支持中小企創新
黃啟銘同學
政賢力量青年時事評論員

早前政府表示將抓緊在國家「十四五」規劃下,香港定位為國際創新科技中心的機遇,更好地推動各項創科政策措施落地。隨着本月香港創新科技發展藍圖推出在即,政府也將循完善創科生態圈和實現再工業化、壯大人才庫、建設智慧香港、融入國家發展大局四方面制訂重點發展策略。近期香港除有科研人才參與國家首次在港進行的載荷專家選拔外,早前香港新一代文化協會承辦的首屆「全國青少年航天創新大賽」香港區選拔賽亦甄選出11隊中小學生隊伍代表香港參加全國賽,港區首次參賽便喜獲6個一等獎、3個二等獎、2個三等獎之佳績。可見香港有能力為國家創科發展作貢獻,社會各界亦對推動本港創科發展翹首以盼。

優化產學研結合 推動中小企創新

據政府2020年統計數字,香港工商機構進行的研發活動雖佔本地研發總開支42%,但只佔本地生產總值0.99%,大幅落後同期深圳的5.46%。而本港中小企業佔全港企業總數98%,被視為創新研發領域的主力之一。然而,2020年內只有約總數1%,則4100間機構曾進行過內部研發活動,當中曾與大專院校或公營科研機構等訂立協作研發安排的更僅得600間,可見本港創科企業缺乏持續進行創新科研產出的原動力,難以在特定發展領域中取得高精尖技術的突破,或有效轉化研發成果從而投入市場運作。在推動中小企創新方面,新加坡科技研究局(The Agency for Science, Technology and Research, 簡稱A*STAR)早在2003年便已推出提升企業能力升級技術計劃(The Technology for Enterprise Capability Upgrading, 簡稱 T-UP),通過借調學術界及專業研究機構的研究者、科學家及工程師赴本地企業工作,形成了獨特的技術轉移生態。借調計劃為期兩年,由新加坡政府提供高達七成的資助額度,藉直接讓大學及機構研究者進入企業的做法,在短時間內改善中小企業科技能力,助力企業改良生產程序或研發新產品投入市場。由於調配的專才本身具有相當的科技素養,他們也能為企業的科技轉型提升路線和研發活動提供技術諮詢,深度參與行業最前沿發展。香港雖於前年整合「研究人才庫」,資助合資格公司或機構聘用取得學士、碩士或博士學位的創科人才進行最長36個月的研發工作,今年施政報告亦指將向計劃下聘用研發人才的科研機構和創科企業增加約10%資助,並額外為持有博士學位的科研人才提供生活津貼。然計劃只以經濟誘因加強對人才的吸引力,方式較為單一。

筆者建議,政府在創科藍圖中進一步優化現有研究人才庫制度,建立具認受性的香港創科、創業及相關特殊技能之專才名單,並由創新科技署主導成立專責小組追蹤專才在全球發展的情況,編制人才資料庫,為企業主動從大專院校及專業研究機構調配研究人手,輔以更互聯互通的平台配對企業及專項科研人才,加強創新大環境的拉因素(Pull factor),達至擴展技術能力、分享產品開發策略、發展知識產權和流程創新,協助香港建立創新研發的力量。政府可善用現時InnoHK旗下的兩個平台,通過拓展「Health@InnoHK」和「AIR@InnoHK」的功能,分別為專注醫療科技、人工智能及機械人科技的中小企借調專業領域內的研發型人才,讓企業和有志於拓展前沿的科研人才更好配對並攜手合作。為提高參與積極性,政府可向研究人員提供稅務減免及各項薪金外津貼作經濟誘因,並進一步為研究人員開設積分制度,讓有行業經驗的研究員在參與政府注資項目時可獲優先考慮,以打通學術、研究界與商界間的障礙,通過人才流動攜帶尖端科研技術予更多企業。至於智慧城市及金融科技領域,由於概念不僅僅牽涉傳統STEM科目人才,政府可考慮設立新的科研平台或聯繫機制,以便吸引更多相關專才投身短期協作計劃,進一步增強行業發展潛力。

投資現在 展望未來

同時,政府亦應該考慮為項目設立專項資金以及相關的KPI,將每年配對人數及最終成果轉化比例等要素設立為量化指標,以更好衡量五到十年後創科行業的長遠走勢。在評審企業項目申請時,除考慮該項目的短期回報以外,政府亦應着眼於其潛在經濟效益、對企業生產流程的精簡提效或業務創新、以及是否有助壯大香港在該領域的研發生態圈等因素,從而推動企業可持續研發,為本地創科行業蓬勃發展注入強心針。

創新科技領域的人才流通與技術轉移絕非朝夕之功,如何繼續精簡「研究人才庫」乃至更多創科資助的流程手續,並推廣計劃以獲得更多企業及研究者認可,是政府在制訂藍圖時需考量的重點。香港的創科支援計劃並不局限於投資現在,更是在投資未來。縱然政府未必能在短期內能看到成效,但只要計劃長遠有利於擴展行業深度,香港便能在愈發激烈的全球創科競爭中取得先機。

本文於2022年12月19日在香港商報上刊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