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GBAR
中文(繁體)
時事評論
所有
類別
經濟
房屋土地
交通運輸
政制發展及管治
社會福利
醫療服務
教育
環保及保育
科技及創新
區域合作
國際透視
體育及文化藝術
所有
時間
2025
2024
2023
2022
2021
2020
2019
2018
2017
2016
2015
社會福利
聚焦能源貧窮 應對未來挑戰
胡仕楠同學
政賢力量青年時事評論員

電力公司自明年元旦起調整電費,中電平均淨電費增至每度電154.4港仙,按年增19.8%,港燈平均淨電費則增至每度電197港仙,按年增45.6%。以三人家庭計算,使用275度電,預料要多繳交70至170元。中電將連續第3年凍結基本電費、港燈則加5%至每度電114.5港仙。而在燃料費方面,中電每度電增至62港仙,較1月升60.6%;港燈則加至92.5仙,較1月升逾2倍。

從數據上反映整體電價增幅最大因素並非因基本電費,而是源自燃料費,而這並非只有香港面對的問題,英國一般家庭能源收費上限在今年下半年度,按季升幅達80%。顯然,近年受俄烏戰事,以及伴隨地緣政治的爭議,因燃料費導致電費上升已成為全球性的議題。

電費增加已無可避免,但是香港市民有否能力去負擔更是一個更值得關注的問題。據世界綠色組織指出,香港有逾 14.4 萬個家庭活於「能源貧窮線」下,主要集中在劏房,由於居住環境欠佳、劏房無窗導致空氣不流通,往往需要長開冷氣引入鮮風,反映劏房戶是現時電費增加的主要受害者。問題嚴重,但《施政報告》似乎未能準確關注能源貧窮的問題,相關條文只有家居器具納入「強制性能源效益標籤計劃」,屆時計劃下的家用器具佔住宅總能源使用量將能由五成大幅上升至約八成。仲然如此,今屆政府仍須正視「能源貧窮」的問題,支援生活在能源貧窮線下的基層家庭。

據消費者委員會指出,市民若不節約用電,未來的電費支出只會有增無減,原因是為滿足更嚴格的溫室氣體排放目標和既定的偏重天然氣的發電燃料組合政策。若政府有意舒緩「能源貧窮」問題,筆者建議政府應儘早規劃如何改善電器的能源效益,才能精準改善。政府可參考比利時Papillon Project,市民以每月7歐低價租金,就能夠享用租賃長達10年的節能家電和保修服務。政府與其採取補貼措施,更應與地區組織合作,蒐集有需要住戶資料、收集節能電器、提供維修服務等。政府亦可考慮結合現時籌組中的「關愛隊」,提供關愛服務的同時協助上述工作,在「能源貧戶」集中區域,政府更可以制訂績效指標(KPI),借助地區力量針對地改善當區問題。

此次電費增幅並非個別事件,而長遠來説此情況只會不斷重演。今年二十大報告指出要增進民生福祉,提高人民生活品質。而能源貧戶正是特區政府所忽視的一群。筆者希望政府應早日制訂策略規劃,儘快為水深火熱的市民提供「及時雨」。

本文於2022年12月21日在昭傳媒上刊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