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GBAR
中文(繁體)
時事評論
所有
類別
經濟
房屋土地
交通運輸
政制發展及管治
社會福利
醫療服務
教育
環保及保育
科技及創新
區域合作
國際透視
體育及文化藝術
所有
時間
2025
2024
2023
2022
2021
2020
2019
2018
2017
2016
2015
經濟
宜派「定向型」消費券
蘇祉祺博士, BBS, MH, JP
政賢力量主席

隨着香港取消大部分防疫措施並恢復與內地正常通關,目前已正式步入「後疫情時代」。在此社會百業待舉之際,新一份財政預算案公布在即,社會各界對預算案各有期盼,包括預算案如何有效刺激內需、促進招商引才,以提振受疫情重創的本地經濟。其中,是否繼續派發消費券,成為社會熱議的話題。

根據香港研究協會最新的預算案民調結果,有80%受訪者認為派糖措施應該包括發放電子消費券;若發放消費券,40%受訪者認為金額應維持一萬元,認為應增加的有36%。可見大多數市民期盼政府再派消費券,但對派發金額的要求不一。

調查亦發現,共有80%低收入家庭受訪者認為消費券金額應維持一萬元甚或更多,而中等及高收入家庭受訪者則較多支持維持不變。綜合民調數據,市民普遍贊成消費券金額維持在一萬元,而基層家庭人士對金額則有更龐大的需求,在社會復常的過渡期,預算案的扶助措施實有需要向低收入人士傾斜。

有見及此,筆者建議繼續派發消費券,催谷內需,不過亦要「因人」及「因業」制宜,針對基層人士及疫下受困行業予以特定補助,精準扶助。事實上,財政司司長曾預告,政府將改以「中間偏鬆」的取態着力管控公共開支,以維護市場對政府財政穩健的信心。再者,恢復與海內外通關後,消費市道可望出現反彈,政府宜借助市場力量,推動經濟復蘇。

因此,「一刀切」全民派發等額消費券的做法已不合時宜。政府可稍作變通,改為推行「定向型」消費券,在特定人群方面,透過關愛基金向弱勢社群發放額外金額的消費券。另一方面,政府可以參考「亞洲四小龍」的經驗,向市民推出只適用於特定行業的「定向型」消費券。譬如新加坡曾推出「旅遊消費券」,只限於購買旅遊景點門票、遊覽行程及支付酒店住宿;韓國則以「抵扣券」的形式派發消費券,適用於住宿、旅遊、體育、餐飲等行業;而台灣亦曾推行僅用於百貨公司、餐廳、夜市等行業的消費券。預算案可針對長時間受「限聚令」影響的處所,包括酒吧、電影院、健身中心等場所,提供特定金額的消費券以支援行業復蘇。

特區政府應堅持「有為政府」和「高效市場」有機結合的管治理念,避免因簡單的平均化而造成資源錯配,並且把握兩地全面通關的契機,創造有利環境,推動經濟復蘇,充分發揮香港的獨特優勢。財政司司長在制訂預算案時,既要避免受民粹所牽制,亦要對民意有足夠的掌握和重視,做到「知市民所痛」,方能「急市民所急」,切實排解民生憂難,同時推動香港經濟快速復蘇。

本文於2023年2月17日在香港商報上刊登。